两栖动物和两栖爬行动物的区别

更新于:2024-05-21 04:07:59
  • Q1: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有什么区别
  • Q2: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什么区别?
  • Q3: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区别?
  • q1: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有什么区别

    爬行物终用肺呼吸较高等两栖物幼体水用鳃呼吸体用肺皮肤呼吸

    q2: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什么区别?

    爬行动物的卵像羊皮纸一样外壳坚硬、厚重,可以保护发育中的胚胎,即使在干旱土地上也不会失水。而两栖动物的卵通常产在水中或潮湿的地方,因为其没有这种保护性外壳。

    两栖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必须经过两个阶段:

    幼体像鱼,生活在水中,以鳃呼吸,没有成对的附肢;

    幼体变态后成为成体,有成对的附肢支撑着身体,在陆地上爬行或跳跃运动,一般用肺呼吸。

    两栖类动物的皮肤光滑裸露无鳞片覆盖,体温不恒定,会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,属于变温动物(或称冷血动物),有夏眠或冬眠现象。

    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方式以卵生为主,极少数卵胎生。

    爬行类动物的特征是:

    身体表面覆有鳞片或角质板;

    运动时采用典型的爬行方式即:四肢向外侧延伸,腹部着地,匍匐前进

    都用肺呼吸,体温不恒定,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,所以在严寒的冬季要冬眠,在炎热的夏季要夏眠。

    q3: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区别?

    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,既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新的性状,又有从鱼类祖先继承下来的适应水生生活的性状。多数两栖动物需要在水中产卵,发育过程中有变态,幼体(蝌蚪)接近于鱼类,而成体可以在陆地生活,但是有些两栖动物进行胎生或卵胎生,不需要产卵,有些从卵中孵化出来几乎就已经完成了变态,还有些终生保持幼体的形态。两栖动物最初出现于古生代的泥盆纪晚期,最早的两栖动物牙齿有迷路,被称为迷齿类,在石炭纪还出现了牙齿没有迷路的壳椎类,这两类两栖动物在石炭纪和二叠纪非常繁盛,这个时代也被称为两栖动物时代。在二叠纪结束时,壳椎类全部灭绝,迷齿类也只有少数在中生代继续存活了一段时间。进入中生代以后,出现了现代类型的两栖动物,其皮肤裸露而光滑,被称为滑体两栖类。在下一页将进一步介绍两栖动物的历史。
    现代的两栖动物种类并不少,超过4000种,分布也比较广泛,但其多样性远不如其它的陆生脊椎动物,只有3个目,其中只有无尾目种类繁多,分布广泛。每个目的成员也大体有着类似的生活方式,从食性上来说,除了一些无尾目的蝌蚪食植物性食物外,均食动物性食物。两栖动物虽然也能适应多种生活环境,但是其适应力远不如更高等的其它陆生脊椎动物,既不能适应海洋的生活环境,也不能生活在极端干旱的环境中,在寒冷和酷热的季节则需要冬眠或者夏蜇。
    两栖动物分类列表
    迷齿亚纲:最古老的两栖动物,早期两栖动物的主干,生存于泥盆纪到白垩纪,其中包括爬行动物的祖先。
    壳椎亚纲:古老而特化的早期爬行动物,仅生存于石炭纪和二叠纪。
    滑体亚纲:丛三叠纪延续到现代,包括所有现存的两栖动物,分为无足目、有尾目和无尾目。
    无足目apoda(蚓螈目gymnophiona):无足而形态习性均似蚯蚓的两栖动物,可能历史悠久,但是可靠的化石仅为新生代,现代分布于澳洲以外的热带地区。
    吻蚓科rhinatrematids:最原始的蚓螈,分布于南美洲。
    鱼螈科ichthyophiids:较原始的蚓螈,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,是我国仅有的蚓螈。
    盲尾蚓科uraeoptyphlidae:分布于印度,介于进步和原始的蚓螈之间。
    蠕蚓科scolecomorphids:分布于赤道非洲的进步的蚓螈。
    真蚓科caeciliidae:进步的蚓螈,是蚓螈目种类最多,分布最广的一科,分布于热带美洲、赤道非洲、印度和印度洋岛屿中。
    盲游蚓科typhlonectidae:唯一的水生蚓螈,分布于南美洲。
    有尾目caudata:终生有尾的两栖动物,幼体和成体区别不大,包括各种鲵和蝾螈,出现于侏罗纪,现在主要分布于北半球,特别是北美洲,其次是东亚和欧洲,可分为原始的隐鳃鲵亚目和进步的蝾螈亚目。
    隐鳃鲵亚目cryptobranchoidea:主要分布于东亚的原始的有尾两栖动物。
    隐鳃鲵科cryptobrachidae:2属3种,即北美的隐鳃鲵(美洲大鲵)和中国和日本各一种大鲵。
    小鲵科hynobiidae:8属30余种,包括小鲵、北鲵、山溪鲵等,主要分布于东亚,北可到北极圈,西到伊朗,我国种类特别丰富。
    蝾螈亚目salamandroidea:主要分布于北美洲的进步的有尾两栖动物,其中部分成员是高级类型还是原始类型尚不明确。
    鳗螈科sirenidae:特产于北美洲,身体细长,没有后肢。
    两栖鲵科amphiumidae:特产于北美洲,生体细长似鳗,四肢很小。
    洞螈科proteidae:包括欧洲的洞螈和北美洲的泥螈,终生有外鳃的水生两栖动物。
    钝口螈科ambystomatidae:特产于北美洲的穴居蝾螈,其中有些种类可终生保持幼体特征,生活于水中。
    陆巨螈科dicamptonidae:特产于北美洲的穴居蝾螈,与钝口螈比较相似。
    无肺螈科plethodontidae:有尾亚目中的最大一科,主要分布于北美洲,少数分布于欧洲和中南美洲,也是中南美洲仅有的有尾亚目。
    蝾螈科salamandridae:分布最广泛的有尾两栖动物,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,也见于北非和北美。
    无尾目anura:包括各种蛙和蟾蜍,幼体和成体区别甚大,仅蝌蚪有尾。出现于三叠纪,现代绝大多数两栖动物均属此类,世界性分布,但在拉丁美洲最丰富,其次是非洲。无尾目可分为始蛙亚目和新蛙亚目,或进一步将始蛙亚目划分为始蛙亚目、负子蟾亚目和锄足蟾亚目。对于科的划分也有一些不同意见。
    始蛙亚目archaeobatrachia
    滑跖蟾科leiopelmatidae:最原始的无尾目,包括新西兰的滑跖蟾和北美洲的尾蟾,二者有时列为单独的科。
    盘舌蟾科discoglossidae:我国最原始的无尾目,包括铃蟾和盘舌蟾,二者有时列为单独的科。
    负子蟾亚目pipoidea:
    负子蟾科pipidae:原始的无尾目,包括南美洲的负子蟾和非洲的爪蟾。
    异舌蟾科rhinophrynidae:仅以墨西哥的异舌穴蟾为代表,有时被并入负子蟾科。
    锄足蟾亚目pelobatoidea
    锄足蟾科pelobatidae:包括锄足蟾和角蟾,二者有时列为单独的科,其中角蟾在我国特别丰富。
    合附蟾科pelodytidae:在欧洲和高加索地区各有一种,有时被并入锄足蟾科。
    新蛙亚目neobatrachia
    细趾蟾科leptodactylidae:两栖动物的最大一科,包括多种似蛙和蟾蜍的动物,分布于南美洲。
    龟蟾科myobatrachidae:分布于大洋洲,是细趾蟾在大洋洲对应的成员。
    塞舌蛙科sooglossidae:分布于塞舌尔群岛,分类地位不定,可能与龟蟾有一定亲缘关系。
    沼蟾科heleophrynidae:分布于非洲最南部,分类地位不定,可能与龟蟾有一定亲缘关系。
    雨蛙科hylidae:两栖动物的第二大科,分布广泛的树栖蛙类,多数分布于美洲,其次是大洋洲,其中大洋洲的成员有时单列为一科。
    附蛙科centrolenidae:拉丁美洲的小型树栖蛙类。
    疣蛙科allophrynidae:南美洲的小科。
    短头蟾科brachycephalidae:南美洲的小科,体型微小。
    达尔文蛙科rhinodermidae:南美洲的小科。
    多指节蟾科pseudidae:南美洲的小科,即著名的不合理蛙,蝌蚪要比成蛙大很多。
    箭毒蛙科dendrobatidae:拉丁美洲的小型蛙类,以毒性强烈著称。
    蟾蜍科bufonidae:分布广泛的大科,但不出现于澳洲、马达加斯加和一些大洋岛屿。
    蛙科ranidae:分布最广泛的两栖动物,几乎遍及各大洲,也出现在一些岛屿上,最北达到北极圈,而在澳洲则只出现在最北方。
    树蛙科rhacophoridaae: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的树栖蛙类,形态习性接近雨蛙,但亲缘关系接近蛙科。
    非洲树蛙科hyperoliidae:非洲及附近岛屿的树栖和路栖蛙类。
    节蛙科arthroleptidae:非洲的蛙类,有时被并入蛙科。
    姬蛙科microhylidds:一大科分布广泛的小型蛙类,包括两栖动物中最多的